AOA电竞官网
Company news

AOA电竞官网:让“金种子”撒向广袤田野

发布时间:2024-04-07 22:56:51 来源:AOA体育登录入口 作者:aoa体育全站app官网  

  粮稳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和重要基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成立60年来,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服务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新机制,助力稳产保供和乡村振兴。60年来,在农业科研人员的接力攻关下,驻马店市小麦、玉米、花生、芝麻、大豆、大麦、蔬菜、食用菌等农作物育种科研成果频现,引领全市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近日,记者深入农业示范点和农科院试验基地,蹲点式调研采访,记录驻马店市农科人员的科研情怀和精神风采,全方位深度报道驻马店市农业科研成果。敬请关注。

  7月27日,驻马店市农科院遂平县常兴牧业千亩青贮玉米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青纱帐”笼罩着田野,随风起伏。沐浴着夏季的阳光和雨露,一株株玉米挺拔玉立,一穗穗早熟的玉米籽粒饱满,已是到了收获的季节。

  丰收在望!常兴牧业负责人张根福喜笑颜开。他剥开一穗玉米,香甜气息从金灿灿的籽粒中氤氲开来。他说:“这些年种的青贮玉米全是驻马店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良品种,抗病、抗逆性强,亩产高,一年种两茬,可收获7吨青贮饲料,仅此一项一年一亩地就可以收入3000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青贮玉米10000多亩,年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培育玉米“金种子”,串起富民大产业。黄土生“金”,一粒玉米“金种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的喜悦,还见证着驻马店市农科院科研人员贯彻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创新培育玉米良种、科技引领“三农”发展的梦想与勇气。

  从1969年4月成立粮食作物组到玉米研究室,再到当前的玉米研究所,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已经走过了54年春秋。54年来,从中原大地到南繁热土,一代代矢志国家种业科技的驻马店农科人,背负着共同的梦想与勇气,接力完成一项项为国育良种的科研任务。为破解“卡脖子”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他们就像一粒粒梦想的种子,深埋于肥沃的泥土,历经风霜,痴心不改。

  五十四年栉风沐雨,五十四载春华秋实。从白手起家到硕果累累,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完成了“国家夏玉米区域试验”“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国家、省、市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和自选课题20多项,创新玉米种质资源5000多份,选育出驻03、驻07、78599-3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自交系,并育出驻玉309、金富36、创玉198等6个优良玉米杂交种,拥有了可以和强手对话的核心种质资源,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4项,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10项。玉米课题科研团队现有7人,其中3人晋升研究员、2人晋升副研究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河南省高层次(C类)人才认证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3人被评为驻马店市“151”科技创新人才,5人被评为驻马店市拔尖人才。

  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梦想成真。目前,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育成的玉米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为国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多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驻马店市农科院院长马红珍表示,“我们根据地方实际和农民需求,从新品种选育、高产创建示范到打造样板助农增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全链条全过程提供品种支撑和技术服务,目的就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驻马店农科力量。”

  驻马店市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玉米的优势产区,素有“中原粮仓”之称。2022年,驻马店市玉米播种面积658.2万亩,位居全省第四。虽然播种面积居全省第四位,但是驻马店市玉米总产量达251.65万吨,位居全省第二,总产值60.4亿元。

  “这得益于杂交玉米的繁育,特别是单交种选育。”采访中,驻马店市农科院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给出了答案,“在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中,单交种是玉米杂交种的最好方式。”

  老人名叫曹文堂,196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课题研究第一代负责人,今年已85岁的高龄。据曹文堂介绍,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前身为驻马店地区农科所粮食作物协作组,始于1969年4月。20世纪70年代初,驻马店地区农科所开始玉米育种工作,主要是配合上级主管业务部门完成协作项目和自选课题,先后开展了优良杂交种引种、自交系选育和利用、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等。

  “当时,我们的玉米亩产都是在100公斤上下打转转。”曹文堂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单产却排名世界30位之后。我国人多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达极限。

  “俗话说,什么种子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我国人多地少,通过培育高产良种提高单产,才是中国人养活自己的一条重要途径。”曹文堂说,那一年,他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培育出自己的高产玉米品种,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人的饭碗里盛满中国的粮食。

  1972年,驻马店地区农科所开启玉米南繁之旅。当年,在海南凌水县的一个小村庄,胡景忠、杜有明两位农科人当起了驻马店玉米南繁的先锋。1975年,驻马店地区农科所加入了河南省组建的玉米高稳优低协作组,推动了驻马店地区玉米的生产发展,提高了玉米的亩产量,使玉米单产由150公斤提升到225公斤。1984年“驻马店地区玉米生态类型区及生产技术规范研究”获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6年至1990年,驻马店地区农科所承担了河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让驻马店地区玉米单产实现了跃升,玉米单产达450公斤。

  而此时,心怀玉米育种梦的曹文堂也在为梦想暗自准备着。为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曹文堂从河南省农业厅种子公司辗转回到驻马店地区农科所,并主动放弃行政领导职务,正式开始了玉米良种的科研攻关。

  育种还需先找种,地域差别越大,杂交优势越强。1990年,曹文堂出去参观学习兄弟单位的育种经验,并搜集了几百份玉米种质资源,边学习边探索把玉米课题开展了起来。1991年,曹文堂正式主持玉米课题,成立了粮食作物研究中心玉米研究室,驻马店地区农科所玉米育种研究步入正轨,主要研究方向是高产、抗病玉米杂交种选育。

  曹文堂说:“当时啥也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只有两三个人,要准备亲本材料,选育自交系,培养过程中再互相杂交。”

  1996年,驻马店地区农科所玉米研究所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预备试验,新选育出来的玉米品种虽然前期表现较好,但在后期发生了严重的青枯病,没有通过审定。

  “一个新品种要经历十几代繁育才能稳定下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优异种质才会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培育当中。”曹文堂说。几年间,曹文堂带领科研人员学习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一摞摞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整理了20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实验材料,终于打开了玉米育种的大门。

  没有前人一次次的失败经验,就没有后来育种科研的成功。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探索的路上,积累了无数次的失败,却为下一代玉米育种接力者提供了借鉴经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1998年,曹文堂到了退休年龄。就在曹文堂退休的前一年,他把玉米课题研究的重任以及探索的经验全部交给了跟随自己多年的王成业手中。在卸任后的多年间,曹文堂始终放不下自己的育种梦想,他退而不休,老当益壮,始终坚守在玉米科研育种第一线,直到现在。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终点。”每当遇到科研路上的难题时,曹文堂总用这一段话来激励自己。

  为加快选育速度,一度中断的玉米南繁在1999年重新启动,玉米育种科研创新的春天来到了。闻听此信,已退休的曹文堂激动异常,他二话不说,背着行李和玉米种子加入了南繁的队伍中。“通常情况下,玉米自交系加代需要6年才能稳定,但在海南加代育种只需要3年,效率翻倍。”谈及南繁这块沃土的丰厚馈赠,曹文堂感慨万分。

  积跬步,至千里。作为科研育种的“加速器”,1999年重启的玉米南繁成了驻马店玉米育种事业的转折点。在南繁科技育种孵化器的加持下,此后20年间,沉寂多年的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育种进入了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2001年“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豫玉24的选育及推广应用”获驻马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豫玉29选育及产业化开发”获周口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高产、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种驻玉309的选育及推广应用”获驻马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高产、优质、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种金富36选育与推广应用”获驻马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优质玉米浚单22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驻马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高产、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种驻玉309的选育与推广应用”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年“夏玉米典型性状异常表现原因及应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二等奖;2015年“高产、抗病、高抗逆玉米新品种金富36的选育”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5年“高产耐密优质玉米新品种创玉198的选育”先后获驻马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二等奖;2017年“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精播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驻马店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与荣誉奖项接踵而至,但人们不会忘记曹文堂、王成业……那些为了驻马店玉米育种事业的奠基人。

  “我们目前拥有的6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全部是科研人员从南繁育种中心培育出来的。没有南繁,没有一代代义无反顾的驻马店市农科院的南繁‘候鸟’,就没有驻马店玉米育种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成业说。

  “1972年至1990年,在海南省陵水县和三亚师部农场,驻马店地区农科所主要开展了玉米、芝麻、大豆的南繁加代工作。财政断供后,南繁育种工作曾一度停滞……”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许波介绍,1999年重启南繁工作以来,玉米研究所持续南繁24年,是驻马店市农科院唯一开展南繁工作24年从未间断的课题。

  驻马店玉米南繁工作重启后,在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市农科院的玉米南繁地点先后经历了崖城镇梅山工作站、崖城镇水南四村、利国镇乐罗村,从当初不通水电的八分试验田,到如今生活和科研设施基本完备的占地53亩的南繁育种中心,驻马店农科院的南繁“候鸟”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和磨难。

  1990年7月,王成业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辗转来到驻马店地区农科所,跟随曹文堂开启了玉米课题研究。1998年,王成业接替即将退休的曹文堂,现为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

  1998年7月,许波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驻马店地区农科所,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

  2008年7月,冯晓曦从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驻马店市农科院,一直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现为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

  就这样,为了培育出一粒好玉米种子,曹文堂、王成业、许波、许海涛、张海申、王友华、冯晓曦、郭海斌、张军刚等矢志玉米育种事业的科研人员从各大农林院校毕业后,先后来到驻马店市农科院,并结队奔赴海南,辗转奔波将培育玉米良种的接力棒传了24。


AOA电竞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