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自身特点来看,从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来看,从我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应发挥的功能来看,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旅行,你会发现这些国家真正宜人的地方不在“国际大都市”,而在风景如画的乡野。一些山村湖区不仅风光好、环境宜人,而且保留了传统农业、畜牧业,甚至手工业。
反观中国,同样是农村,差距在哪?“因为那些乡村的经济结构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融合了一、二、三次产业的六次产业,是将农业生产、人文旅游以及金融服务等复合在一起的新型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事实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已纳入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家表示,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日常饮食有多少来源于农民直接生产的初级农产品?每个人的回答可能不同。但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社会人们可以购买初级农产品回家做饭或者直接食用,也可以到商场购买加工食品食用,还可以到餐馆或者单位食堂用餐。对应地,人们直接消费的分别是第一产业的农产品,第二产业的加工产品,第三产业提供的食物。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划分的一般方法,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已经下降到10%以下。未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还会不断下降。
李国祥认为,按照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下降到1%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哪一天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微乎其微时,我们能否说农业可有可无了,可以将农业“消灭”吗?
常识告诉我们,人活着就要吃饭,就要有人从事农业生产。尽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但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种类越来越繁多,质量越来越高,有的农产品消费数量减少了,但替代的农产品消费数量则增加了。“可以说农业尽管是最古老的传统产业,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只是发展路径改变了。”李国祥说。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们不仅在饮食上的花费所占收入比重越来越小,而且饮食消费支出中属于农民所得的部分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小。消费者在餐馆中花上几十元或者几百元吃一顿饭,属于农民所得的原料农产品价值可能只有几元或者几十元,所占比重甚至不到1%,发生在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所占份额很小,绝大部分增加值发生在第二、三产业,李国祥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李国祥也表示,我国除了少数已经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润丰厚外,绝大多数农民靠生产农产品来赚钱的都很不容易,收入有限,时常遭受农产品卖难,种田不如外出打工。
从农民生产农产品作为收入来源看,我国农产品价格并不高。由于搞农业生产赚钱少,赚钱难,所以我国各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在家种田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未来谁会种田?我国的农业未来希望在哪里?农业转型升级,把农业发展成为新型的六次产业,已经刻不容缓。
一、二、三产业融合已经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实,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被称为“第六产业”(1+2+3=6),这意味着,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
李国祥指出,根据这一概念提出者的设想,农业不仅仅是耕种农作物,还要延长产业链,农民还要自己搞加工,自己搞物流、经营、流通,把第二、第三产业都包括进来。
不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并不是要求每个农民或农户马上成为多面手,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只是强调这种融合互动将成为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更新农业生产的传统观念,只有观念现代化了,农业生产才能现代化。”李国祥说。
事实上,“第六产业”在我国也并不是新鲜事物了。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的茶场、农场,就打造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链。
北京灵之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之秀)就是其中一例。灵之秀是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建有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公司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农户进行黄芩、金银花、紫苏等林下茶药植物的种植;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有机农产品加工厂,进行山茶、干果等农产品的加工;设计制作了多款独具特色的包装,进行产品销售;成立了旅游服务中心,开展山茶采摘游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在北京的深山区形成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第六产业。
“由种植、加工、销售再到旅游,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极大地增加了林地附加值,保护了生态环境。”公司董事长张建民告诉记者。
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之所以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李国祥认为,这主要是农业价值及其附加值往往在市场经济中无法在第一产业实现,而需要在第二、三产业实现。只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二、三产业实现的高附加值才能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分配。
把农业升级为新型的六次产业,是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如何才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呢?是靠政府,还是靠生产经营主体?是靠农民,还是靠龙头企业?
“从农业自身特点来看,从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来看,从我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应发挥的功能来看,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李国祥说。
在李国祥看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组织方式。在一体化和产业化上,他更推崇产业化。
其实,我国对农业产业化并不陌生。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是“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随着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已经演变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
“通过产业化组织方式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需要农户家庭必要时能够采取统一行动,完成这一使命的最合适组织是农民合作社。”李国祥说,农民合作社能够最真实反映所有入社农户的意志,代表全体入社农户的利益,对入社农户的生产经营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2008年3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灵之秀野山茶协会的基础上,灵之秀公司与雁翅镇大村地区6个村的300多户山茶种植专业户,联合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山茶种植合作社北京灵之秀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其社员分布在大村沟域内的跃进、山神庙、大村、杨村、房良、马套六个行政村。
李国祥解释道,多数情况下,农业龙头企业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很少从事农业生产,而主要为农户家庭生产提供产前产后服务,发展第二、三产业,并以合作社为中介,采取合同或者订单方式,将一、二、三产业有机地融合起来,开拓市场,按消费导向影响或者组织农业生产,实现更多附加值,降低各类风险,并让农户家庭参与分享,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格局。
李国祥最后强调,通过产业化组织方式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可以把农户家庭基础地位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产品质量及其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等社会目标内化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目标,理应得到政策的支持。
“政府要通过财政支农、税收减免、金融支农、价格支持等手段引导和激励农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各类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李国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