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食品产业园是食品企业集聚的载体,以培育园区龙头企业为主进行建设,围绕食品加工、果饮、食品包材、冷链物流、电商交易平台、孵化器等多种业态,建设集生产、物流、人才培训、展览展示于一体的高端食品产业基地,积极构建全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食品加工业产业链上游主要由食品原材料和食品饮料加工设备构成。食品原材料主要包括米、面、谷物等农产品,食品和饮料加工设备主要涉及对原材料的预处理、分离等,主要包含筛分与清洗机械、粉碎和切割机械、混合机械、分级分选机械、搅拌及均质机械、输送机械等。
从供给端来看。2017-2021年间,全球食品和饮料加工设备市场规模呈波动上升态势。2017年,全球食品和饮料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为583.6亿美元;2018年全球食品和饮料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为617.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5.81%;2019年全球食品和饮料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为651.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5.51%;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食品和饮料加工设备受停产停工影响,市场规模缩减为618.5亿美元,同比下降5.07%;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减弱,市场规模增至661.9亿美元,同比增速为7.02%。
随着全球生物科技的发展,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不断提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21世纪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全球粮食作物总产量达28亿吨,同比增长0.36%。其中仍以玉米为主,产量达12.06亿吨,占全球粮食作物产量的43%。
从消费情况来看,21世纪以来,全球粮食消费量不断提升,2020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表观消费量大约为27.61亿吨,同比增长1.9%。结合历年全球人口数据,从而得出2004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人均消费量从313.76千克每年增长至2020年352.83千克每年,约967克每人每天,远高于正常每人消费400-500克每天的水平,表明全球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结合2021年全球粮食库存量,目前全球粮食库存量仅够全球人口吃124天左右。
从产量来看,我国是全球粮食生产大国,2020年粮食产量约占全世界粮食产量的24%,粮食供给较为充足。2016-2020年间,全国粮食产量呈波动上涨态势。2016年,全国粮食产量为66044万吨;截至2021年末,全国粮食产量为68285万吨,同比增幅为2.00%,创下新高。
从粮食生产集中度来看,2020年我国前三大粮食产区分别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和山东省,三大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9.6%,前十大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67.76%,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较为集中。从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来看,2021年我国主要以玉米、稻谷和小麦等基础粮食作物为主,三类谷物粮食作物产量合计占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的90%以上。
从消费端来看,居民的食品消费受到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倾向影响。从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看,2016-2020年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稳定上升的态势,2016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7,111元。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同比增长9.04%,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18,322元,同比增长7.08%。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同比增长8.68%,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同比增长8.36%。2019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73元,同比增长9.02%,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9元,同比增长8.59%。截至2021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减弱,居民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抬升,分别为可支配收入增加值35,128元,同比增长9.13%,人均消费支出为24,100元,同比增长13.63%。
随着近年来中国食品制造业向好发展以及后疫情时代人们消费行为的深入改变,中国农业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定上涨的态势。2017年,全国农业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为36,614亿元;2018年,全国农业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为37,858亿元,同比增幅为3.4%;2019年,全国农业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为39,384亿元,同比增幅为4.0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全国农业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为39,585亿元,同比增幅为0.51%;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减弱,全国农业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迎来爆发,达43,179亿元,同比增幅为9.08%。
从需求结构来看。2021年,全国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方便速食/速冻食品的消费比例最高,为35.2%,调味品/果酱/沙拉的消费比例次之,为21.4%。米/面粉/杂粮等食物原材料消费比例排名第三,为12.9%;烘焙原辅料/半成品/食品添加剂等食用品的消费比例为11.7%;南北干货/肉类干货等食品的消费比例为9.9%;食用油/调味品的消费比例为8.6%。
生物防腐杀菌技术是通过降低生物的新陈代谢速度,控制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将微生物杀死,达到防腐杀菌效果的目的。生物防腐杀菌技术大多采用天然农产品中的微生物所代谢出的抗菌物质,这些抗菌物质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且通过热处理可以分解抗菌物质。因此,采用生物防腐杀菌技术处理食品,不仅可以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还可以减少保存过程中食品营养的流失,对食品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是通过脉冲闪光杀死透明液体或者不透明物质表面的微生物,这一杀菌技术会对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核酸产生较大影响。脉冲闪光会使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如果脉冲强光处理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食品中的有机物分子遭到破坏,进一步照射脉冲强光则会影响脂肪的结构。所以在处理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时,要严格控制脉冲强光杀菌的照射时间,优化工艺流程,在做好杀菌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缩短照射时间,避免对食品中的蛋白质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使用脉冲强光杀菌技术对于保护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有很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脉冲强光杀菌技术主要应用于牛奶保存和杀菌。
辐射杀菌技术也是非加热杀菌技术中的一种。辐射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存在的时间较长,相较于其他杀菌技术,辐射杀菌技术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能够杀死大部分的生物,且不会残留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辐射杀菌技术的原理是采用电磁波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染色体,从而达到杀菌目的。该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本身的性质,并且杀菌效果也比较好。
微波技术是食品加工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通常用于食品的加热、干燥、杀菌以及烘烤等环节,其优点是加工迅速,使用时间短,能够更大限度地保留食品中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的食品。在乳制品加工中,使用微波技术可以减轻蛋白质的变质情况,尽可能地保护氨基酸的原本结构。在应用微波技术时要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速度,部分蛋白质会在温度不断升高或者迅速变化时变质。因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要着力优化微波技术的整体流程,控制温度的变化速度,以使微波技术能够更加符合食品加工的标准。此外,微波技术对脂肪萃取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由于微波技术加工时间短、穿透力更强,加工时所用溶剂含量也较少。相较于长达几个小时的传统油脂分离技术,微波技术能够在保持脂肪萃取速率的同时,有效节省食品的加工成本。
2023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发布《关于对拟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公示的通知》,拟在吉林省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和《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平片区实施方案》明确了四平市示范区产业承接布局、产业承接重点、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等内容。在产业承接布局上,四平片区依托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设立的12个承接产业园区平台集中。其中,四平伊通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承接产业重点、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上,按国家方案布局定位,四平市重点承接7大产业,其中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主要承接发达地区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项目。吉林省将成立省级层面支持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推进机构,协调相关省直部门加强对示范区的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各级政府立足本地特色食品产业资源,加强高水平规划布局,引导企业向传统优势食品产区集中,放大产业集群效应。瞄准产业上下游配套要求,择优引进农产品预处理、冷链物流、包装印刷、电子商务等企业,推动生产要素优化升级,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食品产业依托“十大产业集群”,提升食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水平,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打造东北亚食品产业高地。
《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挥食品加工业“接二连三”“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作用,以绿色、健康、安全为发展方向,延伸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塑造四平食品品牌,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集群。积极筹建食品加工业展销中心和吉林省综合性食品加工区,建设国家级食品类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伊通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民族特色菜肴的文化内涵,从整体上赋予新概念和新包装,全力推进伊通著名商标餐饮、老字号等称号创建工作,打造“伊通满族美食”名片。推出伊通烧鸽子、满族八大碗、满汉全席宴等餐饮品牌,举办“满族皇室美食节”,传播满族美食民间故事,以“食”为媒,进一步聚集人气、带旺商气,将伊通打造成知名的美食之城。
伊通县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底蕴深厚,满族食品开发推广方兴未艾,富有满族元素的食品不断推向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满族珍珠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萨其马、满族“八大碗”、满汉全席等满族饮食深受百姓喜爱,极具特色的满族美食——伊通烧鸽子享誉全国,吸引各方宾朋慕名前来品尝,年销售量达500万只。伊通烧鸽子、慧格格系列满族食品等产品创出了品牌。有几十家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改进生产酸汤子(馇条),有了“小馇条,大产业”雏形。
伊通盛产大米、大榛子、君子兰、食用菌、中药材,伊通大米和伊通大榛子获地理标志认证。更是拥有东北非牧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和最大的食用百合生产基地。
满族烧鸽子是四平的一道著名菜肴,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鸽肉有补肝壮肾、益气补血、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可提高人的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机能。四平满族烧鸽子以伊通满族烧鸽子和正红旗烧鸽子为主。
伊通野生香白蘑,纯天然食用菌,无任何污染,营养价值达到“野生食品的顶峰”,堪称蘑菇中的高贵产品。因其不可养殖,且产量极低、价格昂贵,目前仍是国内市场不可多得的蘑菇。伊通白蘑是伞菌中最珍贵的品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钾、钙、铁、磷等矿物质。
为提升项目承载能力,伊通凭借交通动脉重要点位,在原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基础上,集中强化规划布局、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要素配置,打造了城北新区和长伊、景台、新兴三个开发区片区。城北新区规划设计初具雏形,着力构建集满族文化、商务科创,医疗康养特色街区,打造新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长伊片区目前征收土地约235公顷,现已通过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景台片区3.45平方公里起步区土地收储工作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编制中。正在着手总规扩展修编设计,由原来的8.71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新兴片区计划扩区到25平方公里。
四平市汇集了科研、工程技术、勘察设计、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等各类人才,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工程学院、四平科学技术研究院为四平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成长体系。
全市现有高职院校1所、高校2所、职业学校22所,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
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长春都市圈一小时环线高速,将伊通城环纳其中,设计规划中的长春——辽源——通化高铁,伊通被列入七站之一,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有效辐射东北三省一区,能够大幅缩减产品运输半径、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供应效率。在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伊通处于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等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随着长春南扩、伊通北融,与长春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人流、物流、资金流进一步集聚,是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焦点区域。
伊通距长春最近仅17.2公里,县城距省会长春市区48公里,仅需30分钟车程,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77公里,需1个小时车程。长白、长辽、长梅和环长春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吉林省中南部4个地区、16个市县通往长春的必经之地。辽长铁路伊通段于2016年建成通车,结束了伊通没有铁路的历史。长伊中线一级路建成后,伊通接受环长春经济圈辐射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项目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电子商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厂房、仓库等功能区。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9000万元,利润4000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3.33%。
项目依托伊通县特色满族食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完善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将产业园定位为以现代食品工业为主体,以食品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概念为经营理念,以智能型第三产业为支撑,集厂房、仓库、办公、电商、展销、培训、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产业聚集区。项目的实施,能够承接约30家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有利于加快和推进伊通县食品产业的发展速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尤其是与食品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加快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幅员2527.1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7个行政村(1个回族村,1个朝鲜族村),1209个自然屯(5个民族屯,其中3个朝鲜族屯,2个回族屯)。全县总人口45.6万,其中农村人口37.7万,有满、汉、回、朝、蒙古等27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17.3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8%。
伊通满族自治县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和聚集地之一,有柳条边、御围场等众多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和满族民俗,是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特色旅游名县、中国生态魅力县。
伊通致力于软硬环境建设,全力为客商打造无顾虑投资、无干扰建设、无障碍发展,审批环节最少、办结时限最短、收费标准最低、服务质量最好、投资环境最佳的“三无五最”县份。全县本着“必须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放开放活,可管可不管的一律不管”的服务理念,做到企业办到哪里,项目建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外商和投资者,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良好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赋予了伊通更宽松更优越更舒适的创业发展环境,正呈现出一股难以抗拒的引力,吸引着省内外投资者的热切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