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上最好吃的50种面包的评选结果发布,其中入选的有耳熟能详的法国法棍,英国松饼,墨西哥饼……还有许多名不经传的地方美食。面包,一种距今已有3万年历史的食物,不仅没有被社会淘汰,甚至依然活跃在城市里最光鲜亮丽的店铺C位。
浪漫的法国人很笃定地说,爱情和面包,他们全要。法棍作为国民面包,不仅是主食,也是时尚配饰,更是法式生活的缩影,它的重要性,就如同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之于巴黎,要不然怎么会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据说在法国,人们在街上饿了就啃法棍,啃不完就往人均一只的帆布袋里一塞,无论美女帅哥还是精致的阿姨爷叔,都能把chill的生活态度发挥到极致,甚至当他们去球场看比赛加油助威时也带根法棍,饿了就咬一口解饿。涂抹着橄榄油、奶酪,搭配香肠片的法棍,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面包,更是法兰西精神的精髓。
如果说法棍展现了都市的自由与惬意,那么英式下午茶则是高贵生活的最佳典范。英式下午茶的历史悠久,其中英式松饼常常出现其中,搭配果酱、鱼子酱等调味食用。最为标志性的场景,便是装饰着蕾丝花边的白色餐布上,摆着一个三层银制托盘,热爱下午茶的英国人沏上一壶茶,装在精致的骨瓷杯里,慢悠悠地喝,一喝就喝了将近四个世纪。
如今,爱好情调的英国人们不再是围坐在颇具田园风情的白色蕾丝餐布旁喝茶吃松饼,而是而是来到诸如High Holborn的高级餐厅,或是Piccadilly大街的小屋里,尽享具有当代风味的英式美味。
传言在1901年,东京新宿开了一家名为中村屋的商店,其中贩卖面包等食物。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始人相马爱藏钻研面包烘焙工艺,同时,他的女儿和日本的印度独立运动家拉希·比哈里·鲍斯坠入爱河。这父亲不仅同意了这桩暗藏风险的婚姻,还跟着女婿学习纯印度咖喱制作方式,并以此为灵感发明了咖喱面包。
这个传统文化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留了下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式咖喱面包逐渐成为日本人的心头好。人们不仅创办了咖喱面包协会,还坚持每年举办咖喱面包博览会。浓郁的咖喱和有嚼劲的面包混搭在一起,是踏实又难忘的口感,仿佛氤氲着困境之后的幸福气质,也传达出了海纳百川的精神。
用南美洲本土的木薯进行浸泡、压榨和干燥的精心处理而成的奶酪面包,现在是巴西最受欢迎的面包之一。酥脆的外皮和柔软微酸的内部结合,风味十足。
蒙特利尔的蒙特利尔百吉饼从1919年开业以来就尤为火爆。在里面,面包师用细长的木桨将一排排百吉饼滑入燃木烤箱,百吉饼面团与鸡蛋和蜂蜜混合,手形圈在烘烤前在蜂蜜水中煮沸,烤成的深金色好看又诱人,口感浓密、耐嚼且微甜。
敲碎烧饼的芝麻皮,露出富含小麦风味的柔软层。一块薄薄的烧饼里面藏着18层甚至更多。加上甜味或咸味的馅料,从黑芝麻酱到熏肉或花椒,一口就治愈了。
走在萨尔瓦多的街道上,普普萨斯的烤玉米香味永远萦绕着人们。制作普普萨斯,厨师将奶酪、猪肉或五香豆的馅料包裹在嫩玉米面团中,然后将混合物拍到炽热的煎锅上。这道美食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600年,因为考古学家在霍亚德塞伦遗址发现了它的烹饪工具。
1982 年,意大利面包师阿纳尔多·卡瓦拉里 (Arnaldo Cavallari) 发明了这种扁平耐嚼的面包。恰巴塔的出现,也是手工面包卷土重来的一个分水岭,其根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日益工业化的食品体系的强烈。
当欧洲定居者将土豆和小麦带到新西兰时,土著毛利人用进口原料制作了这种创新面包。他们混合面团,将土豆煮沸,然后发酵成类似酸面团的发酵剂,所以这款面包具有酸甜的味道。雷维纳帕罗阿与黄油和果酱,或与丰盛的生鱼一起食用,是毛利人长久以来的美味佳肴。
在俄罗斯的节日里,面包烘焙变成了一种艺术,金色的卡拉瓦面包上装饰着面团上的花朵、动物和漩涡。这个面包在婚礼上扮演着主角,烘焙过程有严格的规则:传统上,幸福的已婚妇女必须混合面团,已婚男子将圆面包滑入烤箱。圆形也具有古老的象征意义,被认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太阳崇拜。现在,它的烘烤是为了祝福一对新夫妇的健康和繁荣。
歌德曾说,没有掉着眼泪吃过面包的人,不懂得人生的况味。面包于人类是一件基础的食物,而从许多层面来说,它不仅意味着基础,还蕴含着更多和生活方式,文化美学相关的含义。
著名雕塑家Antony Gormley曾制作了一件名为《Bed》的作品,这件作品的材料使用了8640片面包。Gormley将它们排列成整齐的矩形,在中间挖出两个和他自己等大的人形。这两个人形的“坑”全部是由他自己“啃”出来的,为了啃出这中间的凹槽,Gormley花费了整整3个月时间,随后他坦言,自己对面包产生了生理性的厌恶。
这或许和Gormley童年受过严格的天主教教育息息相关。在举行圣餐仪式时,享用面包和酒隐喻了消耗的身体和精神,这种直接的阐释具备强烈的宗教意味,也是艺术家对身体和精神之关系的探讨与实践。因为Gormley曾说过,身体是一种“隐藏自我”的容器,包括了体内的感受,思考和无尽现象。
纺织艺术家Terezia Krnacova的《日常面包》代表了一种日常的展示。她说,艺术对她来说是一种日常需求,没有它就没有办法活下去。所以她使用象征着“生存”的面包作为材料,用不同的方式缝纫其中六片,留下一片没有做任何加工。它们分别象征着星期一到星期日,只有星期日可以放松地做自己,不需要得到其他任何束缚。
Krnacova说,缝纫面包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些切片,需要在面包处于松软状态下快速缝合,有些面包则需要先晾干后缝合,晾干后需要等待好几个小时,考验耐心与细心。在这个过程中,面包会碎掉许多,散落各处——这正如生活,总是被各种突发事件拆解,我们需要思考使用不同的方式去缝合不同的缺口。
在艺术家Tim Silver的《梦呓性精神病症》中,面包不再指向厚重的身体,而充当着一种活力催化剂。Tim Silver用生面团填充在石膏雕塑的内部,当面团烤熟之后,发生膨胀,原先包裹在生面团外部的石膏雕塑会因此而破裂。时间流逝后,有机物发生剧变,随之而来,大理石、石膏等无机材料将在瞬间分崩离析,过去的已经彻底消弥,取而代之的是怪诞的新雕塑,但却充满生命力。
面包,并非只能在生活中被吃掉。Laila Gohar制作的《LOAF》是一个用面包制作而成的沙发。她将面包变成不常规的形状,参观的观众在现场可以随意地将面包沙发吃掉。面包是食品,也是展品,当观众与面包互动之后,一件新的展品将伴随着思考再度诞生。
这让人不禁想起一些类似的互动作品,比如Felix Gonzalez-Torres《无题(Ross在洛杉矶的肖像)》,用糖果比喻爱人的重量,观众每拿走一颗,爱人的身体就轻了一点,也离死亡更近一步。还有Shubigi Rao《这些石化的小径》上海展览现场的石油装置,当观众用手插入无尽的黑色固液体时,好像也浸入了由石油而起的长期战争,从而开始探寻亚美尼亚不朽的文化遗迹……当艺术作品与生活中的观众交错并行时,解读出现了新可能。
一本名为《我们的每日面包》的书上写着:“世界上有很多面包,有带着祝福的宗教面包,有放在桌上被大家吃掉的餐桌面包,有引以战争的面包,也有被我们夹在腋下的旅游面包,与知识相比面包更像是具备意义的载体。那么你想要什么样的面包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