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面粉、酵母、盐、糖、蛋、奶油等原材料,制成或轻盈或厚重,或酥脆或韧劲的口感,香气高扬,颜色明亮。这些烘焙面包与生俱来的元素,确实是最能刺激大家多巴胺分泌的来源。
80年代中,东莞县改名东莞市,本地古早的西式饼屋开业,个体作坊的铺头,「华洋饼家」在老城区服务街坊多年,让大家「够顶肚」。
踏入2000年,「乐园面包」品牌首次亮相,背靠自建的喜益食品厂,成为东莞打工族和学生党的早餐带走首选。
「哥顿蛋糕」跟随其后,第一家门店开在莞城步步高小区,给不少东莞人留下「过生日就去哥顿订蛋糕」的消费印象。
台商也是这个节点进入东莞的烘焙市场,以糕点搭配咖啡,给东莞市民带来「天母蓝鸟」这个当时较为高端的门店形象。
对八零九零后而言,那时我们还小,父母正值奔波劳碌的青壮年,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力争勤劳多获。作为能陪伴劳动日常的烘焙食品,面包在正餐以外的食品中占比最高,皆因面包的副食属性最明显:
以面包为代表的烘焙食品,越来越讲究原料品质,食用健康,尝试更多元的风味,店铺的品牌形象也愈加个性鲜明。
谷古面包:以前吃面包的主要场景在早餐,或日间买来第二天当早餐。大家也会把它当成点心,在正餐之间,像我小时候就在放学路上买菠萝包吃。
现在的场景变得不一样了,很多客人开始选择一些面包当主食。还有些客人会买法式面包回去,做料理时拿出来和其他主食搭配。
夏至日作:像我们这种现烤门店,面包出炉就已经过了早餐时间,所以我们的售卖点是下午茶和晚上时间,或备作第二天的早餐。下午茶的话,大家更喜爱有馅料有味道的面包。
现在年轻人选择的面包店,需要整体保证良好的感官舒适度。其实这些东西是一个场景上的感受,但是以前的人吃面包,包括老式面包店铺,他是不关注你的场景和体验感的。
客人对面包的需求趋于细分,有客人进来就找贝果或者无糖油的,有孕妈或小朋友要找那种无蛋奶的,个性化需求比以前多很多。
落力滚面包:以前买面包就是当早餐,基本就是肉松包、香肠包这些。虽然口味不同,但都是同一种软面包。
那时我以为面包就只有一种口感,直到五年前去上海工作,很记得在那里吃了第一个海盐卷,哇原来这么好吃,再进阶开始吃一些欧包,上海的新式面包店很多,给你的惊喜也很多,感觉这边的面包消费场景以后也会慢慢接近现在的上海。
谷古面包:我们是服务周边社区的一家店,我跟客人能培养出一种邻里关系,他们到店像是串门,隔天来,买点面包,跟你聊下天,很像街坊邻里的感觉,这是我们喜欢开社区店的原因。
溿屋面包店:2018年左右回莞,看到「谷古」开了一家店,然后「夏至日作」「原素」也陆续开起来,我是很开心的,看到每个店家都出一份力去影响消费者,建议他们为什么要吃面包,因为材料更健康,因为用的是动物黄油、动物奶油,没有反式脂肪酸等等。有这些努力,整个大环境就会跟着变化,就能有更多新店出来。
落力滚面包:我和搭档都是东莞人,当时看到深圳、广州那些面包店品牌做得这么出色,东莞好像还是处于一种刚刚开始的阶段,不管消费者还是面包店品牌,都以日式软面包为主,而欧包、法式面包在东莞还没太大的接受度,我们反而觉得是机会。
自然福乐:我们没有社区店的位置优势,所以一开始会更注重线上运营,比如发发小红书,记录门店整个装修过程,有客人说在小红书上刷到我们,我就确定面包店的线上运营是有反响的。之后我们还建了微信群,给客人接龙预订第二天出炉的面包,慢慢营造成一个在线小社群,效果也很不错。
猪宝饼家:我们基本上是在传统款式上做创新和改良。因为以前的社会消费水平没那么高,所以那时的老式面包店用的材料并没有很好,我们现在是按传统的款式,改良了配方,重新制作更优质的面包。
区别其他新兴的面包店都会去做欧包类,我们坚持做回传统款的面包。期盼这家店更能戳中一些老莞城,更能服务周边那些既又改良的面包消费。
溿屋面包店:我们的客群基本上是在东莞的外国人,面包对他们而言是刚需。开店后实际到店的,除了外国人,还有很多香港人和人,很少有东莞的,有也是刚从国外回来的。
直到去年,土生土长的本地客逐渐多起来。今年新到店的基本上都是本地人,除了原来那班外国熟客,本地客相当于我们的客群增量。
谷古面包:前期主要客户群肯定是80后妈妈比较多,因为我们做的是无添加的健康产品,她们很放心,这也是我们最初的品牌印象。到后来90后甚至00后出来,他们对面包的接受度更高。
落力滚面包:开店第一批来的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留学生,有探店博主。我们装修的时候就有在小红书上发布,反应其实还蛮热烈的,大家都说期待,因为在东莞做法式面包的,好像比较少。一些留学生,他们在国外就知道起酥类面包很好吃,还有欧包、恰巴塔他们也喜欢,所以一听到我们开店的消息就都来了。
当东莞大众消费者对这类面包的接受度还不够的时候,有部分年轻的消费者就已经很懂行了,你说这款是什么欧包,是什么酵母种。